手机浏览 RSS 2.0 订阅 膘叔的简单人生 , 腾讯云RDS购买 | 超便宜的Vultr , 注册 | 登陆
浏览模式: 标准 | 列表2024年09月的文章

Google 隐私权政策和服务条款发生变更

一大早就收到google的邮件说是 “隐私权政策和服务条款发生变更”,没有细看,或许我是否太过于放松了?正如我们国家的政策宣传的,这些美帝国主义们都是打着人权的幌子来做欺世盗名的罪恶,所以他在其他国家就经常被起诉。
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反正现在的google越来越不象google了,搜个胡萝卜加大棒都能够被连接重置,剩下的,它还能做什么?
看看google怎么说的:

XML/HTML代码
  1. 我们将弃用 Google 目前使用的 60 多种不同的有关隐私权的政策,代之以一个统一的、简洁、更易理解的新政策。我们的新政策覆盖多个产品和功能,目的是让用户在所有 Google 产品中获得简单直观的一致体验。  

给60多个产品,有不同的隐私权。拜托,你忙得过来吗?这些产品经理们、内容管理者们要怎么个写这些隐私权,现在就被你们一下子否决了,用上了同一种所谓的新政策。

再看这个:

XML/HTML代码
  1. 如果您登录了 Google 帐户,我们就可以根据您在 Google+、Gmail 和 YouTube 中表现出的兴趣来执行各种操作,比如,提供搜索查询建议,或个性化您的搜索结果。如此一来,当您在搜索“Pink”或“Jaguar”时,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您的搜索意图,并更快地向您显示相关结果。  

我们郭嘉的一些人还是会说的,它记录了我们的行为隐私。
最后再贴一下小东西吧,反正详细的可以通过这里查看:http://www.google.com/intl/zh-CN/policies/
而其中最重要的我们个人的隐私是这样说的:

XML/HTML代码
  1. 出于法律原因  
  2.   
  3. 如果我们确信:,为了实现以下目的而有必要访问、使用、保留或披露相关信息,我们就会与 Google 以外的公司、组织和个人分享用户个人信息:  
  4.   
  5.     满足适用法律、法规、法律程序的要求或强制性的政府要求。  
  6.     执行适用的服务条款(包括调查可能存在的违规情况)。  
  7.     查找、预防或处理欺诈、安全或技术方面的问题。  
  8.     在法律要求或允许的范围内,保护 Google、Google 用户或公众的权利、财产或安全免遭损害。  

相对于前一段时间的密码泄漏事件,看到这个,我心里一定,当然,你要说这只是表面的文章我也能够理解,毕竟大家都是做这一行的,表面文章大家都懂啦。

XML/HTML代码
  1. 信息安全  
  2.   
  3. 我们努力为 Google 和我们的用户提供保护,以免我们保存的信息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访问、篡改、披露或破坏。为此,我们特别采取了以下措施:  
  4.   
  5.     我们使用 SSL 对许多服务进行加密。  
  6.     我们提供了两步验证供您在访问 Google 帐户时使用,并在 Google Chrome 浏览器中提供了安全浏览功能。  
  7.     我们会审查信息收集、存储和处理方面的做法(包括物理性安全措施),以避免各系统遭到未经授权的访问。  
  8.     我们只允许那些为了帮我们处理个人信息而需要知晓这些信息的 Google 员工、承包商和代理商访问个人信息,而且他们需要履行严格的合同保密义务,如果其未能履行这些义务,就可能会被追究法律责任或被终止其与 Google 的关系。  

好象,上次密码泄漏事件已经告破,还有一些人恶意的用一些虚假密码来欺骗用户,浪费了我们互联网上大量的带宽,无论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Tags: google, 隐私

花10分钟写了个脚本,完成文件合并

一个小小的脚本,10分钟写完,没用IDE,没有语法纠错,第一次的时候就在字符串COPY过来的时候因为双引号的问题导致了一点错误。偷笑一下。
该脚本仅为自用,为防止丢失,还是做个备份吧:

PHP代码
  1. <?php  
  2. set_time_limit(0);  
  3. error_reporting(E_ALL);  
  4. header("Content-type:text/html;charset=utf-8");  
  5. $templateDirname = dirname(__FILE__);  
  6. //@chmod($templateDirname,0777);  
  7. $cssfilename = $templateDirname . "/css/style.css"//设置CSS文件路径  
  8. $templateFilename = sprintf("template_%d.html",time());  
  9. //---读取所有的模版  
  10. $templates = array();  
  11. foreach(glob($templateDirname."/*"as $value){  
  12.     if(is_file($value) && in_array(strtolower(pathinfo($value,PATHINFO_EXTENSION)), array('html','htm')) && substr(basename($value),0,9) != "template_"){  
  13.         $filedata = file_get_contents($value);  
  14.         $startPos = strpos($filedata"<body>") + 6;  
  15.         if($startPos == 6){  
  16.             continue;  
  17.         }  
  18.         $endPos = strpos($filedata"</body>");  
  19.         $templates[]= substr($filedata$startPos , ($endPos-$startPos));  
  20.         unset($filedata);  
  21.     }  
  22. }  
  23. //读取CSS  
  24. $cssdata = file_get_contents($cssfilename);  
  25.   
  26. //写入新文件  
  27. $templateData = " 
  28. <div id=\"templates\"> 
  29.     <style type=\"text/css\"> 
  30.     %s 
  31.     </style> 
  32.     %s 
  33. </div> 
  34. ";  
  35. $templateInfo = sprintf($templateData,$cssdata,join("\n",$templates));  
  36. $ret = file_put_contents($templateFilename,$templateInfo);  
  37. if($ret != false){  
  38.     echo "整合完成,文件名为:",$templateFilename ,"<br />";  
  39. }  
  40. exit;  

偷懒了一下,备个份,没有过多的处理,比如自动指定目录啥的。想想也没那么麻烦,就这样解决吧。

就业?声讯?犹豫

刚才接了个声讯电话

说是帮助解决上海市人员25~40岁之间的就业问题。

说是如果无需要,请挂机。如果有需要,请按1获取详细信息。。。

犹豫了半天,没敢按下去

最后,我不知道这个到底是骗子电话还是确实是有这样的就业机会。哎,我是不是太小心了?但又真的不敢

转:游击队 vs. 军团作战

这篇文章来自于dbanotes,原文地址是:游击队 vs. 军团作战
其实在这篇文章出来之前,是有一篇已经出版的书讲的故事,当然那个是讲管理,但也有借鉴意义:阿朱《走出软件作坊:三五个人十来条枪如何成为开发正规军》。
在认识的几个公司的朋友中来说,一些作品、项目,往往都是在10个人以下的团队完成的,人一多,带来的管理问题其实也就越多。不多说,很纠结。
原文开始:

在过去一段时间发现,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比如 Amazon、Google、Facebook、Tencent,已经非常倾向于「游击队」作战模式,也即启用技术小团队,快速灵活、便于沟通;而不是动辄几百上千人攻关大项目,我知道淘宝以前有「上万人天」的大项目。

比如,亚马逊 CTO Werner Vogels接受访谈时透露:「亚马逊就建立了很多的技术小团队,每个团队基本上都是 8-10 个人,这种团队的灵活性体现在,当有了新的想法马上就能够行动起来,而且沟通简单,不需要开很多会议才能把事情说清楚」,「」这些技术小团队围绕的是亚马 逊提供的各种服务,比如购物、推荐系统、甚至评论服务。」

而 Facebook ,公司已经形成了「特别认可小团队」的文化,「It'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at, at Facebook, we believe in particularly small teams」(refer), 绝大多数项目最多六七个人。

至于 Google,施密特曾有一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的成功产品都是由反应快的小团队开发的」,即使 Google+ 这样毕其功于一役的项目动用了超过 500 人,但「Circles 的设计是由一个人主导的。团队约为5-10人,他们在通用平台上做彼此的工作」

至于腾讯,从对张小龙的采访可知一斑。甚至去年的明星产品微信,团队也并不大,「微信第一批成员不到十人」(refer)。

我不厌其烦的举众多例子,是无意陷入到争论中(至于软件行业的朋友,就更没必要来抬杠了)。这些信息或许给我们一个启示: 游击队模式或许是个好方法。毕竟,军团作战,我是说几十乃至数百上千人的协同开发,实际上给协调和沟通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与其投入昂贵的管理成本,不如 反其道行之,让这些问题不存在。

从我过去一年中的实践来看,收效不错。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尽量克制投入军团作战的野心,尽管「小即美」的道理浅显易懂,但跳出思维定势似乎不那么 容易。对于创业团队,人手本来就少,更是应该将单个开发小组尽可能的缩小,两三个人一个小组,效率应该会非常好,而且,创业团队几乎不存在「基础设施集中与否」的问题。

--EOF--

人多带来的问题就是沟通,然后就是看谁更强势,还有是否项目有一个中心点,和细节的把控程度。对细节把握的好的产品,可能3、5个人就能做完很多事情,如果细节把握的不好,那3、5个人可能就是在天天扯皮了。当然我是乱弹,不要相信我

Tags: dbanotes, fenng

转:鬼娃附生

转本文的目的不是说为了宣传暴力,而是说,文中的故事可能对教育小孩有点用,比如在小孩很小的时候不要离开小孩很远之类的。不要让小孩离开你的视线。虽然我们都认为小孩可能没有那么坏,但谁知道呢?

原文来自:http://www.guokr.com/article/12565/

1993年2月12号,英国利物浦。这天下午,丹尼斯•巴尔杰(Denise Bulger)女士领着她2岁的儿子詹姆士•巴尔杰(James Bulger)出门采购。15点40分时,就在这位母亲去收银台缴费的空当,她发现原本站在肉铺前的孩子不见了。心急如焚的母亲立刻通知了警方,警察隐约 在不太清晰的监控录像中看到,小詹姆在15点42分被一名大孩子牵着带出了购物中心。

被残忍杀害的幼童

那天早晨,两名逃课的坏小孩在校外意外相遇。两名坏小孩臭味相投,一见如故。他们大摇大摆进了购物中心,开始肆无忌惮地搞破坏。接着他们又跑去麦当劳,踩脏了所有的凳子,直到被愤怒的店员轰了出去。

当这些恶作剧已经满足不了这两个混世小魔王时,他们忽然想到,可以拿一个小孩子作乐。一个说自己很久没有打小孩,手痒了;另一个说可以让小孩先迷路,等过马路时设计被车撞死……或许他们觉得偷了小孩之后,他们自己就可以“变成”大人。

两人首先找到一对小不点,百般勾引,结果被大人注意到,机警地把孩子叫了回去。但他们趁大人回头结账的功夫,竟然成功把其中一个孩子带走。所幸这位母亲动作迅速,冲到门外把孩子找了回来。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这位母亲当时是真的与厄运擦肩而过。

行动失败,他们转而来到糖果铺前,却失望地发现店家已经关门。不过在不远处,有一个可爱乖巧的小孩,也就是小詹姆,正独自站在那吃巧克力豆。他们轻 而易举地把小詹姆招呼过来,得到了他的巧克力豆,同时也掌握了他的命运。他们像来的时候一样,大摇大摆,手里牵着这个无辜的孩子,走出了监控录像的镜头。

一路上他们对哭闹的小詹姆拳脚相加。其间有人看到哭泣的小詹姆,好心告诉他们警局的方向,不想他们却朝相反的方向走去。这个路人并没有坚持,她觉得大概是两个哥哥在照看弟弟。后来新闻播出了案情,这位路人非常悔恨、自责,“真希望当时我付出了行动”。

后来,当他们带小詹姆进入一家宠物店时,店员对他们起了疑心,不让他们离开。这本是小詹姆获救的最后机会。不料这时街上突然着火,两个蛮童趁乱牵着小詹姆溜走了。

自此,他们不再漫无目地闲逛,把小詹姆带到了铁道旁。在这里,他们往他的的脸上抹涂料,拽掉他的鞋子和裤子,搬起石头砸他、踢他……2岁的小詹姆就这样被虐待致死。他死后,两个恶童还把他的尸体放在铁轨上,用石板盖在他流血不止的头上,希望火车碾过来制造事故假象……

http://img1.guokr.com/gkimage/fa/di/dv/fadidv.png

现场的监控录像。

至此,小詹姆失踪案正式转变成一宗恶性谋杀。警方立刻对嫌疑人进行了盘查:首先由小詹姆的父母开始——通常幼儿失踪绑架,父母都会被列为第一嫌疑人。不过现场监控显示,这一切都是那两名恶童所为。

英国现代历史上年纪最小的杀人犯

为了尽快将凶手归案,警方公布了他们的怀疑对象:两名年龄在10-14岁的学龄儿童,并开始在各学校排查当日(周五)逃课在外的学生。此时,公众不 管是出于愤怒还是同情,都表现了极大的参与热情,甚至有母亲向警方检举自己的孩子曾在当时逃课并有作案嫌疑。最终,一位匿名女性向警局举报自己朋友的儿子 罗伯特(Robert Thompson)当日曾逃学,并且衣服上有案发现场的蓝色涂漆。

2月18号,作为嫌疑人之一的罗伯特和他的同学乔恩(Jon Venables)被分别带到了不同的警局。警察同时从双方的家中搜出了各种表明他们曾出现在案发现场的证物,如沾有蓝色涂料的衣物,上面还留有小詹姆的手纹及血迹。

整个笔录调查过程充满了艰辛与困惑。两个孩子否认罪行,并分别在警察面前表现出各种丑相:哭闹、情绪失控、捏造案情,贬低对方甚至互相推诿指责……但面对衣服上小詹姆的血迹,以及在案发现场留下的指纹,他们无法再逃脱罪责。

这一年,罗伯特和乔恩才只有10岁,如果指控成立,他们将成为英国现代史上年龄最小的杀人犯。

曲折的审判

在两人被捕后,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考虑,警方只将他们称为“男孩A”和“男孩B”。但愤怒的英国民众显然不接受这样的说法。在临近审判时,出于外界 压力,主审法官同意将二人的姓名公之于众。这时,媒体也挖出了两个孩子的家庭背景:乔恩因为家庭破裂以及兄妹智力发育欠缺而遭遇冷落,罗伯特则在“老欺 少、大欺小”的大家庭中挨尽欺侮。

正式的审判于1993年11月1日在普雷斯顿皇家法庭开庭。有近500名示威者集结在法庭外要求重判凶手,两名凶手的父母也因为受到死亡威胁而被秘密转移到了其他城市。

http://img1.guokr.com/gkimage/xf/ip/ea/xfipea.png

抗议的民众。

在法庭上,罗伯特和乔恩坐在垫高了的椅子上,一言不发。两名男孩被指控谋杀与绑架,但他们全部否认。在审判过程中,儿童精神病专家艾琳•维查德(Eileen Vizard)认为两名男孩“完全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

尽管两人并未在法庭上做出任何回应,但是凭借警方长达20小时的问讯录音,当庭法官贾斯蒂斯•莫兰(Justice Morland)宣布两人所犯谋杀罪名成立,并称这是一宗“极度邪恶和野蛮的犯罪”。而罗伯特和乔恩,也就成为了英国现代历史上年纪最小的杀人犯。

http://img1.guokr.com/gkimage/c6/6d/lu/c66dlu.png

在凶案发生现场鲜花的人们。

在最初,他们被判8年监禁,但随后英国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泰勒勋爵(Baron Taylor of Gosforth,Lord Chief Justice of England and Wales)插手将两人的刑期增至10年。不过这仍然不能平息舆论的愤怒。英国《太阳报》将一份有2.8万个签名的请愿书提交给了当时的英国内政大臣迈克 尔•霍华德(Michael Howard),霍华德不得不将两人的刑期增加到了15年。

是男孩A还是内心的恶魔?

1999年,欧洲人权委员会(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介入,认为两个少年犯遭受了“不公正待遇”,应当予以重新定夺。2001年,两个孩子提前结束了牢狱之灾,以全新的受到严格保护的匿名身份 回到社会。这和“证人保护计划”的操作方式类似,新的身份,新的住址,新的生活……不过法庭要求他们断绝彼此以及与小詹姆家的往来,并且不得返回默西赛德 郡(案发地)。

关于两人8年的牢狱生活以及恢复自由后的生活情况,官方并没有给出详细的说法。《卫报》曾报道,两人在服刑期间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并且均已通过高中课程考试(A-Level)。

不过平凡的“男孩A”似乎并不能抹杀乔恩内心的恶魔,这个问题少年出狱后一直麻烦不断,他多次因斗殴与持有可卡因被警方传唤。2010年2月,乔恩 向假释官报告自己身份泄露,面临严重的生命威胁。但在协助乔恩撤离的过程中,假释官吃惊地发现,乔恩电脑中竟有大量儿童色情资料。据悉,此前他曾伪装成 35岁的恋童癖母亲,在网络上下载并传播儿童色情。这使他再次入狱。

在小詹姆案已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时,乔恩的入狱又将往事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显然,8年的教育与改造并没有将乔恩心中的恶魔消灭殆尽。究竟是什么会让两个10岁的小孩如此残忍呢?是家庭,还是充斥着暴力画面的电影、电视?

http://guokr.com/gkimage/g7/xz/x6/g7xzx6.png

鬼娃回魂3海报。

曾有人指出,在乔恩公寓中搜出的影片《鬼娃回魂3》(Child’s play3)和《铁路少年》(The Railway Children)很可能是令他们如此残忍的原因。不过时任英国国务大臣大卫•麦考利恩(David Maclean)立刻出面否认了这一点。

此案的影响力从参与官员的级别就可见一斑:国务大臣、最高法院法官、内政大臣甚至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都曾参与过此案或发表过公开观点。随着乔恩的心魔不断爆发,有关他们的故事还会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及。

-------
在文中的故事讲完之时,或许你我都遇到过,在QQ上一堆人在转发小孩失踪的QQ消息,每年东莞也会爆出小孩被拐案,看完这个故事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有时候还真不一定就是大人在做案。
心中有魔鬼。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是不是也是类似的讲法呢?

Tags: 教育